近年來 ,南美 白對蝦養殖過程中常有對蝦 “白便”情況出現,此時的南美白對蝦食欲下降、生長緩慢、產量低 、餌料系數高,嚴重時蝦體重下降 ,出現“干癟蝦”,以致發生 “偷死”,危害比較嚴重。尤其是到了高溫季節,最高高達37攝氏度,期間又經常白撞雨,大部分養殖戶對白蝦的生活習性不了解,高溫天氣投料猛,管理不當,南美白對蝦白便病大量爆發,發病率最高的區域達到70%。
養殖中不得不說的痛!白便爆發前期,如何預防才最有效?
發病癥狀
初期病蝦癥狀不明顯 ,只是食欲減退 。隨著病情發展,越來越多的病蝦不吃食 ,檢查下風口水面可見漂浮的白色糞便,檢測病蝦可看見其腸道不飽滿 ,出現“斷腸”、空腸現象,肝胰臟開始萎縮 、變小,外觀模糊,部分病蝦出現紅須、紅腿、腸道變粗等癥狀,水面漂浮的白便也增多。當病情進一步發展,會有少量病蝦偷死或爬邊,此時病蝦生長緩慢或停止生長,有的體重下降,變成 “干癟蝦”,池塘內蝦的規格相差懸殊,產量低,餌料系數增高。
對病蝦進一步解剖可見 ,前期病蝦肝胰臟脂肪減少,體積變化不大,中期肝胰臟體積變小,前腸變白,隨著病情發展,腸道從前向后逐漸變白,發病嚴重時整個腸道變成乳白色,呈“白腸”。對病灶部位進行病理切片觀察,可見病蝦前期肝胰臟部分腺管萎縮,大部分腺管正常 ,少量蝦腸道黏膜上皮畸變,腸壁細胞增生 ,此時對蝦仍有較強的消化吸收功能。
發病中期肝胰腺嚴重萎縮 ,腺管上皮脫落,萎縮的部分占整個肝胰臟的比例越來越大,腸道黏膜上皮也開始脫落,腸壁細胞增生更嚴重 ,脫落的腺管上皮、脫落的腸道黏膜上皮和增生細胞形成“白便”,這一時期對蝦的消化吸收功能嚴重下降。
后期肝胰腺腺管萎縮、上皮脫落、壞死,并逐漸形成多個大小不等的肉芽腫,腸壁細胞不斷增生、不斷脫落,這時病蝦已無法恢復,從解剖和病理切片來看,“白便 ”是從肝胰臟病變開始的,是肝胰臟和腸道病變后脫落的上皮細胞和增生細胞形成的,不是食物消化后形成的正常糞便。
發病原因
大家留意就會發現,對蝦白便在高溫期、高密度、高蛋白、高投喂量非常常見,在低溫期、冬棚蝦、低密度的、混養的、疏養的就比較少見。高溫期蝦攝食比較猛,脾胃負擔比較重。此外現在苗的選育偏向于快大,飼料的研發也是側重于長速,長期投喂高蛋白飼料促生長,無疑是增加了肝胰腺的消化負擔。
目前也已有研究表明,對蝦白便可能是一種類似弧菌的病原引起的,但病菌只是造成對蝦白便腸炎發生的原因之一 。除此之外 ,天氣突變、“倒藻”、底質敗壞、餌料霉變 、藍藻暴發、消化機能受損等都是“白便 ”的誘發因素或病情加重的因素 。要全面有效控制白便的發生,需要采取多方面措施,下面給出白便的預防思路:
1、防治皆宜早不宜遲
細菌進入蝦體是需要過程的,沒有看到蝦拉白便并不代表還沒有開始,此時預防是比較關鍵的。當看到白便比較多的時候,已經是比較嚴重的,肝臟已經病變了,此時用藥、殺滅外在的致病因子而忽略了蝦體本身的保護和修復,會對蝦體本身造成損傷,蝦體質變差,脾胃損傷,這也是白便治療后蝦難以上料的原因。因此白便要提早預防及早處理。
2、從中醫角度看“紅薯治白便”
不知從何時起就流傳出了紅薯可以治療白便的這個偏方,中醫曾提出“藥食同源”,但是很多藥是不能作為日常食物的,因為藥性的偏性很重,偏寒或者偏熱,作為食物性是比較平的。紅薯對于人來說是藥食兩用的東西,弱點就是藥性很弱,療效也非常有限。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案例中紅薯治療起不到效果的原因。
3、藥物的藥性及選擇
目前很多養殖戶在治療白便上也經常選用中草藥,但大多數都是用一些三黃、五黃之類的。三黃、五黃都是治療熱癥的,屬于清熱解毒的中藥。中藥并非像廠家宣傳的那樣“無毒無副作用”,“是藥三分毒”就是中醫所說的。三黃、五黃對于白便雖然有部分的對癥,但藥性比較烈,不適合發病或比較虛弱的蝦體,對蝦體的損傷比較大,整體上是弊大于利的。尤其是在對蝦肝胰腺萎縮時,再使用三黃五黃就會加重病情。
由于很多藥物都足通過對蝦肝臟進行分解和轉化,因此治療或預防南美白對蝦肝臟疾病時,一記要選對肝臟無副作用的產品,優先選擇賽科俠肝義膽,既不會增加肝臟的負擔,又能很好的幫助肝臟排毒解毒,修復受損的肝臟細胞,有效的預防腸炎、偷死、白便的發生。
對待“白便”應“無病先防、有病早治、以防為主、防治結合”的原則。研究表明,白便是肝胰臟上面所“遺落”的組織,那我們要提高對蝦體質、改善和優化水體環境、切斷病原體傳播針對肝胰臟方面來進行調理,是能夠做到預防白便的作用的。